江西省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景德镇市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高级讲师、景德镇市第十二届、十三届市人大代表、市关工委学校
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工作小组组长、景德镇市教育局副局长 何身泉
2007年12月28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巩固我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工作成果;更好地推介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新理念;普及我市中小学生、幼儿家长继续教育;提高市民素质和优化家庭教子方法,趁在全市家庭教育表彰大会召开之际,结合三十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回顾,粗浅地谈谈运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瓷都家长继续教育。
2005年6月,江西省教育科研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评审、论证,批准我市申报的《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教育》研究课题(ZD267)结题,为全省该项目内容唯一的省重点教育科研课题。课题研究工作历经了三年时间,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教育报、央视二台、信息日报、文汇报、江西教育电视台、景德镇日报、景德镇电视台、江西教育等媒体都作了专题报道,课题成果还在全国“三结合”教育工作会和全省家教工作会上交流。
景德镇市家庭教育曾在“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均荣获全国家庭教育办学先进单位,连续十五年被评为全省家长学校先进办学单位。我个人也在“八五”“十五”期间二次荣获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八次获省教育厅和省妇联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表彰。
回顾景德镇家庭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有许多体会;对如何协同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运行机制,努力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我们也有一些思考。在此,仅将我们的一些体会和思考向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作一简要汇报。
一、领导重视是重要保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景德镇市家庭教育工作自1992年以来,一直得到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以及市委宣传部、市关工委的高度重视,得到了省教育厅、省关工委的精心指导。市关工委成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四组一团。市教育局多次专门召开了“全市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工作会议”,研究讨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纵深发展的工作意见。我校还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和关工委领导的关心。2003年12月,时任教育部关工委主任(原教育部副部长)的邹时炎同志亲笔信函给我市,对我校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省关工委许勤主任(原江西省副书记)两次专程来景德镇参加市教育局主办家庭教育活动和讲课。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以及市关工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有关方面的领导也多次亲临学校和授课现场,听取工作汇报,并给予以热情的支持和鼓励。许多领导同志还欣然受聘担任市家长学校工作顾问,市财政、物价、出版、电信公司等部门在政策及财力、物力上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市教育局更是精心打造家长函授学校。十多年来,家长学校校长均由市教育局一名副局长兼任,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担任家校的名誉校长,并由此带动了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与城乡中小学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还在市教研所及机关有关科室负责人中挑选出一批热心家教事业的同志担任副校长和校务委员,并配备有一名常务副校长专职管理学校的具体事务。多年来,我们始终注重家校班子的稳定和工作业务能力的不断增强,定期召开校务会,精心谋划家长学校的发展,专题研究和认真部署学员报名、师资选聘、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研活动等相关工作。从而形成了齐抓共管、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家长学校巩固发展的稳定的运行机制。
二、师资队伍是首要条件
我市着力狠抓了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素质优良、队伍稳定,并深受家长学员欢迎的教师队伍,我们从学校、机关和公安、医院等多个领域聘请了一些热心于家校教育的名师和心理医生、机关干部担任授课教师。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这些受聘教师已经成为我市家长学校和家长学员倍受尊敬和喜爱的名师群体。他们结合自己渊博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讲课艺术,年复一年地为一批批家长学员们提供了一堂堂精彩生动的面授课;他们爱岗敬业、坚持以德育人、以情感人,不为名、不为利,在家长学校的大课堂中展现着自己的才华,奉献出对家长的热诚和对孩子们的一片关爱之情。正如家校教师,我市著名儿科专家、心理咨询专家汪一琦老先生坦诚感言:“受聘担任家校的老师,图不了名、谋不到利,但我们心甘情愿,目的是帮助我们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进而促进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们想到的就是‘奉献’二字。”正是有了这样一些优秀教师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工作,使家长们在课堂上坐得住、听得进、受启迪、收获大。许多家长在听完课后不愿走,还要围着教师讨教家教的科学方法,求解自己面临的各种问题,有的还要求老师留下联系电话,以便日后联系和请教。有的还多次到这些老师的家中,一次次与老师探讨建立良好的父(母)子(女)关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理想模式和科学方法。教师学员间面对面互动,富有成效的心灵沟通表明,我们的教师已成为众多家长的良师益友。
三、更新观念是根本任务。
我市家庭教育在指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改进育子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四有新人诸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多年来已产生出教育一代人、影响一代人、二代人共同成长的教育生态效应。
家庭教育补充、协调、配合了学校教育,促进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合作,家校合作,从指导家长入手,进而共同为了培养孩子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为使家长更好地懂得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解自己的孩子,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和育人环境。
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一个家长的家教方法得当或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质量,更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许多“问题孩子”的出现往往与“问题家长”紧密相连。不难想象,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所以,要培养出合格的孩子,必先要有合格的家长。我们的家长学校正是承担着这样的重任,为使一个个“问题”家长变成“合格”的家长、优秀的家长而存在而工作,并不断地追求着新的目标。
我市多年的办学实践表明:家长学员通过培训学习,教育观念更新了,自身素质提升了,家教方法改进了,家教效果明显了,“明智家教”的人多了。家校的面授课越来越受到家长学员的重视和欢迎。过去我们在通知家长报名,起始阶段,曾有许多家长认为“家长培训,就是学校乱收费”,如今他们在听完面授课后,已经完全改变原有的不正确认识,明白了到家长学校这个大课堂学习没有白来。通过培训学习,有的家长自身形象明显改变,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育子观,一些原来采取放任式或不负责任的家长开始转变成为严于律己、悉心与孩子沟通,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进而成为能指导孩子不断取得进步的优秀家长。不少家长在认识与实践中走出了重智轻德的教育误区;走出了重言教轻身教的误区;走出了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误区;走出了只许成功不准失败的教育误区;走出了以考分论英雄的教育误区;走出了不顾孩子个性差异、盲目攀比的教育误区;走出了重结果轻过程的教育误区。
四、教育科研是重要基础
我市家庭教育在工作实践中,从管理者到授课教师,都十分注重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善于汲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注重了解和收集蕴藏于家长学员中的典型案例和教育资源,立足社会和家长实际,坚持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家长,不断丰富教师授课内容,使授课有的放矢,给家长以有益启迪。每位授课教师都有一本“案例”本,把自己了解到和采集到的家教生动事例记录下来,在设计讲课内容时,做到有理论、有实践、有内涵,注重针对性和指导性,给每位家长以“堂堂生动,课课精彩”的感受。与此同时,我校每年都要根据教学实际和教育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拟定参考课题,印发给各学校组织广大家长和教师撰写自己育人教子的体会、经验以及对一些热点问题的分析探讨等方面的家教论文,并组织专家评选,汇编优秀论文专集,提交年会交流。多年来,我校每年都能收到家长和教师撰写的数百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广大家长、教师对家庭教育的倾心、重视、关注和理性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在各学校引导和组织有关教师,围绕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现状及相关热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以探讨和解决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我校承办的学术刊物《学校·家庭·社会》(内刊),深受兄弟省市专家和我市市民、教师、学生、家长的好评。
多年来,我市主动承担、积极参与省教研所有关的课题研究及实验工作。其中,我市承担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研究课题,被列为江西省“十五”规划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此项课题研究汇集了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关工委、教研机构,以及家长学校的授课教师等一批骨干力量,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目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我市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实践活动、经验成果进行了认真总结和理论提炼,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省教育厅专家的极高评价,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家庭教育在现代教育大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发展方向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五、开展活动是有效载体
十四年来,为了达到协同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运行机制,努力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的目标,我们坚持每年开展以家长、学生为主体的主题活动。每年一个新主题,每年都有新收获。2001年,我们举办的全市中小学生(家长参与)“瓷都家教杯”万件小制作活动更是轰动社会。近万件参展的作品,连接着来自全市城乡一百余所中小学(幼儿园)、五万余名学生及家长之手,充分展现了广大中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孩子们与家长、与同学、与班集体成员间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作品展出期间,吸引了全市六万多名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观展。我市党政主要领导也亲临视察,对学生们作品的构思与制作技艺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活动从作品制作到布展、观展,牵动了数万家庭、数百所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起到了“小制作牵动大社会”的作用。2002年我们推出了“瓷都家教杯”手工、摄影绘画作品展评主题活动。2003年开展了“小手牵大手、家庭带社会”的家庭成员共参与的书法比赛主题活动,《光明日报》给予了报道。2004年2月开通了“家教园地”网络咨询热线,向全市中小学生发送《“瓷都家教杯”教育网知识及竞赛规程》,举办网络知识竞赛,参加对象涉及全市城乡数千名中小学生。2005年,我们举办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面的学生“水上趣味竞赛”主题活动,2006年开展了全市中小学生美术、书法、陶艺竞赛等等。
纵观这一次次主题活动,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引领孩子们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参与实践、锻炼能力、增长知识,发挥了家长学校特有的教育功能。它依托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形成的合力,充实和扩展了“同心、同步、同向,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模式,有效调动了学校、家庭、社会的积极因素,为促进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欢迎。
六、筹措经费是物质保障
家长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运行,各项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证。多年来,我们在政策的支持下,能收到家长学员所交数额有限的学费和资料费,但由于现行办学涉及的市、县、校等多层次性和各项活动的频繁性,所能支配的经费经常是提襟见肘的。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以争取办学和活动经费的补充:一是争取市教育局的经费支持;二是向市财政局申请拨一些专项活动资金;三是与有关企业单位联合开展“家教杯”主题活动,争取企业对活动的资金赞助。(企业从中宣传了自己,提高了知名度,家函学校借以开展活动,推动了工作。这第三个渠道是我们多年来解决活动经费不足的主要渠道)。多年来,由于家长学校依靠自身努力和社会支持所树立起来的良好社会声誉,赢得了来自学校、家长和社会众多热心人士的厚爱,也赢得了有关部门和企业领导的关注,这为缓解家长学校经费不足的矛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我们认为,办好家长学校必须要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为此,我们建议国家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应为家长学校办学争取必要的收费政策,应把对家长学员的收费纳入成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并适当提高收费标准,以保障各级家长学校的健康运行和发展。
成绩属于过去,创新开拓未来。景德镇市网上家长学校相继成立,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继续争取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广大家长的热心参与,把网上家长学校和家长函授学校越办越好。同时,我们将借此机会,认真地学习兄弟省、市宝贵的办学经验,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家长服务,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服务,为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