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康熙二十一年的《浮梁县志》记载“三闾大夫庙在县溪东”。从当地宗谱资料看,“三闾庙”最迟始于元代,是现如今景德镇老城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商业、运输、生活区。由于其北至瓷都大桥、西邻昌江大道、南至西河、东至昌江东侧堤岸,周边交通便利、人流密集、配套齐全。
三闾庙正街全长231米、宽约5米,多数为米面粮油作坊以及药店、布店、杂货店和瓷器店,其间夹杂着客栈、饭店、糖坊、理发店等。站在街口一眼望去,仿佛还能看到当年街道两侧店铺鳞次栉比的热闹景象。由此可见,这条街道为镇子上的人们提供着基本而丰富的生活物资,是景德镇物资流通的重要渠道。
“尤其是粮食,依托良好的水陆运输码头,三闾庙成为景德镇重要的粮食转运中心,单是三闾庙清街就开设了7家粮店。”市古镇商旅文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外,街上的很多店铺是景德镇大店的分号或者小店的总号,与市区的一些建筑风格统一。”难怪向对岸遥遥望去,总觉得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行至过半,会发现街道上的店铺较之前高一两个台阶,据说这是当时村民们预防涨水而特意抬高的。目光移至二楼,还能看到飘出1.5米左右的飘窗,独具特色。
如今,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项目正在进行,在“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下,清街6栋重要古建筑及其他54栋风貌协调建筑已修缮完毕。在充分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巧妙地融入现代设计元素,让古老建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古街尽头,一座高约4.5米、宽约3米的栅门耸立,门上牌匾刻有“三闾古栅,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字样。门后有青石凿制的门扣,日启夜闭,具有防强盗、贼寇的安全防御功能。
跨过这三闾古栅,便来到了三闾庙码头。这里既是景德镇水运商贸体系中的重要商贸节点,也是明清时期御窑钦限瓷陆运线路的重要枢纽。当年无数景德镇瓷器运输而出,让此地一跃成为“数省通衢商贾络绎往来不绝”的人流物流中心。
“那个时候,每天都有从都昌、鄱阳、九江等地前来的人,从这个码头坐船到对岸,俗称‘上镇’。”工作人员说,“码头一天有两次义渡,免费运送行人往来两岸。”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三闾庙码头与正街连接处一条深深的车辙印。当年,为满足繁忙的水路陆路货物进出,三闾庙成立搬运公会、制定行规,确保粮食、窑柴等货物转运。“每天载货的独轮车沿着三闾庙正街青石板路行驶,长年累月的碾压便留下了这深约20毫米的车辙印痕。”工作人员介绍。除“水陆交通要道”外,三闾庙码头还有着“千猪万米码头”的称号。传教士殷弘绪在康熙五十一年生动描述景德镇码头的一封信中写道:“这里,每天消耗一万多担米和一千多头猪,穿行其间犹如置身闹市,四周尽是挑夫们要人让道的吆喝声。”这个建于明代早中期、由长条花岗岩砌就的三闾庙码头,当之无愧成为支撑镇区庞大产业生活物资的重要输入码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在如今的首都博物馆,收藏着一块创作于清代道光年间,被称为景德镇“清明上河图”的陶瓷作品《青花圆桌画》。画面西北一隅,依然清晰可见三闾庙的古码头、古寺庙、古街道。
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是传承历史文脉、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的重要民生工程。目前,古码头、古栅栏建筑主体已修缮完毕。义渡碑本体保护、沿江建筑风貌环境整治等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三闾庙明街改造提升也在稳步实施中。
市古镇商旅文公司负责人表示,在后续的工作中,将针对性引入传统手工作坊、特色商铺、民俗文化展示馆等多元化业态,以及文化创意酒店、艺术工坊、研学基地,形成“文化+”产业链。同时设立“居民文化合作社”,鼓励本地居民参与街区运营,提供民宿、餐饮等配套服务,开展“街区守护者”培训计划,提升居民遗产保护意识与文旅服务技能。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休闲消费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街区,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和消费选择,同时也为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