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课题 - 平湖市乍浦天妃小学沈中良论《小学陶艺乡土教材的建构研究》  
 
平湖市乍浦天妃小学沈中良论《小学陶艺乡土教材的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5 18:00:32 访问次数:1970  字体大小:[ ]
 
 

                                                                                 小学陶艺乡土教材的建构研究》

平湖市乍浦天妃小学   沈中良    

【内容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学生学陶、玩泥的需求,随之也出现了很多的陶艺教材、陶艺校本实验教材、陶艺资源包等等,比较发现,校外的陶艺教材注重陶艺技法的操作和演示,注重基础性目标,缺失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化的链接;校内陶艺教材则更倾向于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挖掘,彰显其学校特色,注重陶艺学习的发展性目标。技法学习的基础性、内容编排的系统性、文化链接的深入性上不能很好的有机融合,简单的图示、操作步骤不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更加谈不上提升孩子的学习和审美能力,所以要在现有陶艺教材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学习内容,创新教材学习版式,提升陶艺评价维度,以此来提高学生更好的学习陶艺、感悟陶艺,创作陶艺……

关键词: 思维   联动   个性   范式

陶艺是一种生活化且富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对新世纪的儿童来说,使他们更能回归自然、亲近生活.但纵观现有国内各种版本的陶艺教材,我们发现无论是校外陶艺教材还是学校自己的校本教材,都存在着问题:

1.教材过分注重技法传授,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比较缺失。

在国外,陶艺教学的技法、制作都有独特的表现和诠释,其表现为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问题,使得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而纵观国内现有的陶艺教材,忽略了创新思维和综合表现,脱离孩子的生活,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2.教材过分强调面向全体,强调统一,学生的个性不够突显。

目前我们能找到的有关小学陶艺的教材,大致可以分为校外版和校内版,但无论是哪个版本,这些陶艺教材大都数关注技法的操作层面,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表现,使孩子们的陶艺作品失去了灵性、个性。

3.教材过分关注课堂教学实施,对于学生陶艺综合性的活动和链接不够。

陶艺课操作性强,实施也较为方便,对于那些家乡特色、历史文化的链接和挖掘被忽略,这样的教材内容,必然导致学生无法开展综合性的陶艺探究活动,学生创作的联动思维受到阻碍,基于这样的陶艺教材下教学活动,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作品只是孩子们手中的复制品。

因此只有激活孩子思维、联动孩子生活、突显孩子个性的陶艺教材才是一本有价值的好教材。

一、教材模块设计求突破, 关注学生思维的多元性

    传统背景下的陶艺教材,过多强调传统陶艺的技法,美术作为视觉艺术,作品的欣赏感悟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因此在教材的模块设计上,我们力求有新突破,抓住孩子认知规律,以图助学,以问促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智慧。

1.场景作品介入,激发学生思维的创生点。

    场景作品也称核心作品,是针对本课题开展的综合性的主题创作作品,作品通过学生的前期资料收集、整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比较完整的主题创作作品。这样的作品呈现能一下子抓住学习者的心,让他们有种想加入其中,共同参与创作的冲动;其次是对这件作品的诠释和评价,以提高欣赏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再用文化链接和小知识的介入,让他们对于这件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创作故事产生好奇,学习创作的欲望会更加强烈。例如:在《忙碌的渔船》这课中,我们通过大型作品《舟满鱼禾》的呈现,让孩子首先看到的是一副渔民生活捕鱼的大场景,再观察到孩子们通过自己质朴的陶艺表现方法,再现了渔民生活的各个场景:船头捕鱼的;岸边修鱼网的,正在搬鱼下船的,岸边卖鱼、买鱼的……一片热闹的渔村景象,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的孩子能不跃跃欲试吗?创作的冲动已经无法掩饰,从而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生发点。

2.技法演示操作,培养学生思维的基础点。

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生发点,这是教材第一部分所要传达的,但是光有冲动和激情是不能完成一件好的陶艺作品的,它还需要专业的引领,突显陶艺课的专业本质。因此在第二模块中,我们设置了本课的基础性目标,通过教师、学生的

 
     
 
分享到:
 
     
  上一篇:征集(评审)2020年陶美学术论文与申报课题的通知
下一篇:南昌红谷滩红岭学校肖春玉《小学陶艺教学发展方法探究》
 
     
    版权所有:景德镇市钟声画院
网站办公:景德镇市瓷都大道1369号 邮 编:333000
站长邮箱:hsq9927@163.com 电 话:0798-8381212 13707989927 QQ:83693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