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以“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的感叹道出了山水之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在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漫长历史中,人不但创造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也积累了种种与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构成了“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但是对自然的描绘,“山水”在我国文化中还有着更为有趣的意蕴。比如“山水”与“田园”,与其相对应的则是“官场”或“庙堂”。在中国文人的生活中,这是一对特殊的字眼。山水田园的闲暇生活,指的是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或生活样式。这里既是中国文人身体的休养所,又是他们的灵魂栖息地。因为古代文人的生活既有世俗追求的功利性,又有精神世界的超越性;既有日常生活的田园性,又有养生艺术的实践性。从魏晋南北朝的初识山水,到唐宋时期的田园怡情,再到明清时期的寄寓,山水的魅力引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写诗作画。
山水画一般被分为写实山水和写意山水。写实山水画又叫做工笔山水画,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有“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之说,工笔的要求乃属于后者。工笔山水注重的是一些细节的东西,线条一定要自然,而写意山水更偏重于整体的大意,很少注重细节问题。接下来我们说说写意山水画,写是用笔,意是造境。创作自元代四家,它要求用粗放、简练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据传唐代的时候,玄宗命令画家李思训和吴道子,一起在大同殿描绘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训是擅长工笔重彩的,他用了几个月的工夫完成这幅壁画。吴道子则在一天之内就画好三万余例的嘉陵山水,这可以想象,他不可能用工笔重彩的技法来画,一定是比较粗放、简练的。这说明那时的绘画已经有了工笔、写意的区别了。写意山水画的灵魂是意境的体现。意境是人们在生活阅历过程逐渐形成的理想化的,情感超越自然意识的空间,是一种形象之外的,主观化的感应性的心灵觉察。元代以后,笔法简练、造型生动、酐畅淋漓、讲究意趣的写意画大盛。从此也与写实画长期在画坛上争相辉映,代代相传下来。还有一种独特的山水画形式,叫做文人山水画。也叫做题山水画。题山水画是唐宋山水画中经常出现的,表现了诗画合一的审美。元明清时期有大量名家名品山水画题诗出现,进一步发展了梅、竹、松、鹤等高洁意象。特别是诗人别号、文集体现的山水诗意象非常普遍。这一时期呈现出前代少有的边远、异域山水意象,表现出时人开放、广阔的情怀。
山水画的起源很早,在魏晋、南北朝就已经出现,但一般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它的独立成科要追溯到隋唐时期,在那时就出现了很多大家和不同的艺术类别。比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十国到北宋期间山水画发展迅速,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纷纷崛起,名家相互争辉,传世作品犹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为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地位。宋代很多皇室贵族对山水画格外喜爱,在这他们所用的屏风上既有明显的体现。元代的山水画以写意居多,这离不开元代的艺术时代特征,注重风韵,不拘小节。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构图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有“藏露开合”、“纵横交错”、“三段平远”、“段叠”、“近景”、“远景”这几种方式。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书画章节中提出的“以大观小”说也是山水画构图的重要法则。沈括字注意到透视原理在绘画上的重要作用,最现在理论上肯定中国山水画特有的“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法。认为这种方法“如人观假山”,是从高处进行全面的审美观照,可使画面包含更多的景象。这也逐步演变成中国古代山水画构图的重要法则,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
不同的哲学思想也有着不同的构图审美法则,比如儒家提出的宾主关系,雄健和充实之美,道家的自然山水观和水墨语言的基础观“玄素”,虚实、留白的理论基础,佛家的悟境等等。道家的自然山水观的运用最为广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它的核心。虚实与留白则是古代山水画运用最多的构图准则。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是不可缺少的,它是画家寄托情感,萌生妙境的地方。中国山水画中的“白”并非“没有”,而是画家情思观念可以任意驰骋的地方,所以“白”可以是一切,由观赏者用心去领会。留白在山水画中,特别在那些笔疏墨少的画幅中是极为讲究的,正所谓“添之则多,去之则少”。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是从全局考虑的,重点把握笔者与意者之间的联系,使画的意境能在所留的空白中得到尽善尽美的表现,以“留白”之“虚景”配合“实景”造美,达到美学与形式上的独特存在价值,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发展中,一定会保留和发展留白这种艺术情趣。<文章略登,----凡需-期刊论文发表和申报课题和优质课件申报评比等请与景德镇期刊课题采编站何身泉站长13707989927咨询。论文、课件、申报课题等发送到hsq9927@163.com。编审处。有关选用信息可登入陶教网www.jdztjw.com“期刊课题”或“论文发表”栏目 或知网.中国期刊网. 龙源期刊网. 维普资讯网 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