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读20多年,时间太长,应将中小学学制从12年改成10年,并取消小升初和中考。”两会期间,谏言中国教育问题的好声音此起彼伏。而其中最受公众关注的提案之一当属全国政协委员、作家莫言这番有关取消中考、缩短学制的建议。

莫言的提案广受关注,除了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身份外,关键还在于其提案戳中了教育的诸多痛点,引起公众共鸣。仔细剖析莫言的建议, 其提出缩短学制的主要原因是学生12年中大量的时间被用来复习应试,其背后隐含的两个问题令人关注。一是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二是学生的升学压力问题。这造成了学生没有更多机会尽早体验大学和职业学校的学习培训,寻找和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
“变12年学制为10年,取消小升初和初升高两次统考,十年内每年只举行两次期末考试”,莫言的建议看上去很好,似乎能直接解决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两大难题。不过,该建议能否真正落地实行,除了配套的课程、教材、教法改革要配套到位外, 更有待于中国教育迈过现阶段的两大坎——教育均衡化的实现和人才选拔模式的改革。
毕竟,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没有哪个家长和学校真正愿意看到学生承载巨大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正如同衡水中学屡屡被人诟病的同时却被众多学校争相参观学习一样。教育链条上的每个人似乎都有一种无可奈何。 因为,中国的人才选拔机制的残酷就在于一层层的“优胜劣汰”。对一名学生来说,进入一流的小学和初中,考上一流高中的胜算才会大;进入一流的高中,才能一只脚迈入名牌大学;而进入一流的大学,才能拥有寻找好工作的入场券。在这种逻辑下,中考和高考的重大意义在普通学生和家长的心里早已根深蒂固。
现如今,小升初的考试基本已被取消。在不少城市,小学和初中9年义务教育也基本实现了均衡,很多学校探索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然而,高中校之间在升学率、教学水平之间还存在巨大差距。有的重点高中拥有多名高考试卷命题人,包揽众多北大清华录取人数,而有的高中还在为能有多少学生过本科线而纠结。巨大的实力差距下,使得每个学生都试图通过中考进入优质高中,进而拿到名牌大学的邀请函。试想,在教育资源尚未均衡、人才选拔模式没有进一步突破性的改变的情况下,直接缩短学制、取消中考对教育公平冲击力不容小觑。

值得庆幸的是,如今中高考改革已经在向深水区迈进。全国高考取消多项政策性加分,探索更加公平灵活的高校自主招生;北京等省市的中考命题注重考“宽”考“活”,注重学生的日常积累;全国多省市自2018年使用全国统一卷,采取突出学生自主选择性的“6选3”模式……这一系列政策皆让人看到国家以招生考试为杠杆,撬动教育改革的信心。
当然,教育改革现状还远远满足不了公众的期待。每个人都期待看到教育自上而下改革后,进而发生的政策连锁反应。 到那时,学校教育能够自觉自主地从培养“考试人才”的泥潭中跳出,转而向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全面人才”过渡。如此,教育均衡才有更大更深范围实现的可能。而莫言所期待的“10年学制”“两次统考”、“享受教育”等关键词,也才会从书面提案逐步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