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江西省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程仁发
陶瓷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以强烈的生命热望和极大的创造力,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陶瓷艺术精品和优秀的陶瓷文化,这些陶瓷艺术品和陶瓷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成长的历程,包容了中国人深沉婉约、融入自然,却又慷慨激昂、粗犷豪迈的情怀。从平民百姓到皇室贵族,从物质生活到意识形态,中国人与陶瓷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愫。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民俗艺术,民俗文化,因此,它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表现出相当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广泛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和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
民族民俗文化是凝聚本民族的向心力,陶瓷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发挥着积极深远的影响,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内涵
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教育青少年一代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基础性工程,是遵照党中央关于进行“两史一情”教育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精神而创立的又一个社会化教育阵地。爱国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升华,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历来都非常忠爱自己的国家,无论远走他乡或者漂流海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和爱戴之心永不改变。甚至有不少立下忠心报国的誓言。但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不断地渗入我国,使正在成长、情绪和行为正在处于摇摆和不稳定的状态下的青少年学生受到一定的冲击,在思想上缺乏甄别能力、缺乏知识、科学文化接触面单纯等。
二、陶瓷文化“综合体”是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第二课堂”
陶瓷博物馆(美术馆)历来被誉为陶瓷艺术的殿堂,是陶瓷文化集中展示的区域,是陶瓷文化体验的“综合体”,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第二课堂”。大量珍贵的文物瓷集藏于此,如何把文物瓷中所蕴藏的丰富陶瓷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内涵传授给青少年学生,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现名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在成立至今长达30年的历史进程中,为提高全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和陶瓷文化知识,逐渐的成为了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同时也成为了景德镇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和公众文化教育机构;它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神圣使命。一九九六年九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批准命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命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二00四年三月,江西省科技厅、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科协联合批准命名为“江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多年来,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陶瓷历史博物馆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博物馆作用,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举办各种展览,丰富青少年学习内容,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爱国主义教育是陶瓷文化教育的永恒主题。一个好的陶瓷展示平台,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标志和形象的代表,也是培养人、教育人、启迪人的殿堂。因此,我们要在“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努力开创新局面,激活第二课堂。根据陶瓷文化的特点,从爱国主义教育进入切入点,多举办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陈列展览。例如可以开展“博物馆一日学”活动,“博物馆之友”活动、“班级学”活动等。积极参与跟陶瓷艺术相关的民族歌舞表演活动。通过参与活动,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自尊心。
三、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需要陶瓷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作为陶瓷文化的主要展示平台——陶瓷博物馆(美术馆),不仅是陶瓷文化的集藏地和展示地,而且其本身就是陶瓷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众的社会大学堂,与教育部门的教学功能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对象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因此,
<文章略登,----凡需-期刊论文发表和申报课题和优质课件申报评比等请与景德镇期刊课题采编站何身泉站长13707989927咨询。论文、课件、申报课题等发送到hsq9927@163.com。编审处。有关选用信息可登入陶教网www.jdztjw.com“期刊课题”或“瓷都论道”栏目或中国期刊网. 知网. 万方网 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