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知论道 - 读懂陶溪川——成为景德镇一张靓丽的名片  
 
读懂陶溪川——成为景德镇一张靓丽的名片
 
 
发布时间:2016/3/7 19:50:28 访问次数:1324  字体大小:[ ]
 
 

如果说两年前陶溪川还是处于深闺之中,无人知晓的话,那么现在陶溪川已是景德镇一张靓丽的名片:

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省领导来景德镇,必定要来陶溪川;国家级、省级文物专家、规划设计专家、遗产专家、文化名人只要来景德镇,陶溪川非来不可——这里已成为国际国內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陶溪川虽未正式开园和对外开放,但许多市民都慕名而来,为的是先睹为快,一睹芳容。2015年瓷博会期间,在陶溪川美术馆举行了多场活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陶溪川杯笫17届全国设计大师奖颁奖典礼及作品展” 和“大元梦华——落马桥出土元代瓷器展” 两项重大活动;

特别是前不久,中央美术学院与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提出“既要保护陶瓷文化遗址,加强文化传承,又要加快创意创新”。同时,随着中央美院与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的开启,双方将会建立以“陶溪川”为龙头基地的陶瓷文化创新中心,在陶溪川设立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共同打造陶瓷文化品牌。

由此种种,充分说明陶溪川的影响力及其所发挥的作用。

随着陶溪川的全面开园及其所表现的引领示范作用,笔者认为陶溪川不仅仅是“陶溪川”,而是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定出现的一种现象。如何才能读懂陶溪川呢?

陶溪川是历史的必然

以1950年4月1日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成立为标志,景德镇的瓷业生产进入了一段新的发展时期。这以后通过私私合营,瓷业生产合作社以及公私合营等社会主义改造,至1958年景德镇先后建立了包括建国瓷厂在內的十多家地方国营企业。这些国营企业在后来几十年的发展中为国家和地方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景德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家陶瓷产业基地,中国和世界的瓷都,并形成了合理的陶瓷生产体系,培养造就了数万名熟练陶瓷工人队伍。

然而,从1995年开始,由于市场经济大的环境,加上企业自身的因素以及指导思想上的原因,景德镇国营陶瓷企业遭遇重创,被迫走向“分块承租,划小经营”的模式。以至出现职工大批下岗,生产萎缩,生产力倒退,产品质量下降,品种锐减等等。从此,景德镇陶瓷产业进入了严重的衰退期。其时,各国营陶瓷企业名存实亡,企业留守处及其主管部门只起“维持会” 的作用,企业围绕“维稳”、“收租”、“应付社保”、“上传下达”这些事忙得团团转。-些职工因为下岗,加上因病或因子女上大学等原因进入了特困行列。这期间,陶瓷系统的职工处于-种徬徨、焦虑、渇望的状态。直到2009年,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所属企业进行了全面彻底改制,这一次改制的显著标志就是对陶瓷系统全体职工有一个明确的交待,重要成果就是6万余名陶瓷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包括社保、医保、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都到了位,兑现了历年拖欠的工资、医疗费及有关福利等。

企业改制以后,有一个重要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摆在陶瓷公司决策者面前,即几十年积累起来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如何更好地得到有效充分利用?大批陶瓷工业遗存如何保护利用?陶瓷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恰时,陶瓷公司组成了新的领导班子,大家通过研究分析认为:继续搞日用陶瓷已经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景德镇已经是资源枯竭城市,靠大量消耗原始资源生产陶瓷会受到严重制约,而且成本很高;在老城区继续从事陶瓷生产,环境不允许;工艺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力青黄不接等等。由此,必须摒弃旧的思维,要跳出陶瓷来发展“陶瓷”。而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厂房和设备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保护利用非遗项目,保护利用陶瓷工业遗存,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正逢其时!

于是,“陶溪川”就应运而生。

陶溪川是百年的回归

我们知道,景德镇陶瓷有着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而到了清末民初,由于时事变幻,政体的变革,御窑的消退,景德镇陶瓷开始经历一段特殊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民国初年开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景德镇民间窑业出现了一段相对繁荣时期。

据有关资料介绍,当时景德镇登记在册的瓷号有几百家,同时,会馆、书院、帮会、工会(公会)、瓷社、三窑九会等民间社会组织相当活跃,陶瓷产业的专业化水平相当高,分工极为细致。抗日战争爆发后,景德镇的瓷业再一次遭受破坏。抗战胜利后,瓷业又有一定的恢复性发展,这也为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瓷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从解放初期至1958年之前,各陶瓷厂房和窑炉都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再后来,经工艺变革,新建、扩建、改建厂房以及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企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我们仍然依稀看到,包含其中的人文因素、社会生活以及工艺的延续等方面,都与以往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而陶溪川追寻的就是这样的轨迹,讲述的就是100年的故事。比如从徐家柴窑到煤烧园窑,再到煤烧隧道窑,油烧隧道窑和气烧隧道窑;还有从清末民初的坯作坊到二十世纪60年代的锯齿型成型生产厂房,再到80、90年代的钢筋水泥成型楼房。这些在陶溪川都可以见到原汁原味的实物。从人文方面来看,着力挖掘“厂是怎么来的”深刻內涵,充分搜寻这其中的故事。例如,就搜集到了清光绪甲申年(1884)年的一份“卖坯作坊葬婶娘”契书,后来,这间坯作坊又转卖到了沈氏家族,沈家解放后在公私合营期间入股进了益民瓷厂,益民再进入笫七瓷厂,最后成为红旗瓷厂的一个生产班组。经初步考证,这间坯房后改建为红旗瓷厂彩绘车间的一部分(钟家弄),2005年戴家弄改造时被拆。这间坯作坊的坎坷命运历经100余年,最后就这样消失了。
从历史的必然到百年的回归,陶溪川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来延续景德镇陶瓷经济的发展,以一种崭新的笔墨来书写景德镇的陶瓷历史。

 
     
 
分享到:
 
     
  上一篇:祝毕业班同学们学习愉快,羊年金榜提名!
下一篇:市场遇冷景德镇陶瓷行业练“内功”渡难关
 
     
    版权所有:景德镇市钟声画院
网站办公:景德镇市瓷都大道1369号 邮 编:333000
站长邮箱:hsq9927@163.com 电 话:0798-8381212 13707989927 QQ:83693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