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公山游记): 鸡公山位于乐平涌山境内,距景市区二十余公里,为黄山西南之余脉,因附近有一座鸡母山而得名。今日(11月23曰),天朗气清,我们一行十多人在潘老师及程哥的带领下,自驾车前往该地写生采风,车行半小时后,便见一山兀然而立,据程哥介绍:此山便是鸡公山,停车远观,但见此山的海拔并不高(200~300米之间),但山势却异常峻险,如刀削斧劈一般,东边的山头与地面成9O度直角,真正的悬崖峭壁,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功,绝壁前几十米处有一石笋有如“擎天柱”,酷似“巨莽出山”,石笋之前还有一“狮子山”(又各哈蟆山),但我看确象“古类人猿”在远望石笋或绝壁,相互呼应,甚是有趣。 迄至山下,更凸显山的陡峭,在当地文化学者王长寿的指导下,徒步登山,虽然新修有上山的阶梯,但上山还是有一定难度,几近攀援,有些地方手不能离开扶手,就跟上楼梯一般直上直下,阶梯沿着山势成之字形蜿蜒向上,沿途怪石嶙峋,犬牙差互,道路崎岖,斗折蛇行,山路两旁杂草丛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还有不知名的野花,杂树,郁郁葱葱,竞相斗秀,叫得出名的有野菊花,兰草,梅树,继树,紫荊,蔓陀草等等,我们一行边聊天边看风景,转过一弯便来到山腰,东边山顶“裕秀亭”映入眼帘,景色绝佳,潘老师便招呼大家写生,但最佳观察位子却在悬崖旁,我们便爬出扶拦,就在悬崖旁对“亭”写生,学者王长寿为我们捏了一把汗,直夸我们敬业,半小时后继续上山,沿阶梯复行数百米,几经曲折,到达山顶,再东行数百步便来到“裕秀亭”,此处视野开阔,风光无限,远观山峦起伏,睛空万里,近看涌山古镇尽收眼底,阡陌交通,屋舍俨然,土地平旷,205省道在山前通过,车水马龙,尘烟滚滚,好一派壮丽江山。 须臾,折反西向,继续向上攀爬,道旁奇石怪树,藤蔓与树枝相缠绕,相依相生,有些树见缝插针,生长在石头缝里,裸露的根系紧紧地缠绕着巨石,依然繁茂,在学者王长寿的指导下,来到最高峰偏北的位置,此处有一颗皂角树,据专家考证有一千五百年树龄,近看树干并不粗大,二人可围,但树皮多皱褶,多节芭,有空洞,树干长刺,树身寄生着一种草类植物,盘坳拳曲,老态拥肿,依然枝繁叶茂,犹如伞盖,据学者王长寿介绍,此皂角树只所以存话上千年,与其地处南北风口上,长在巨石之间,得天地雨露之灵气使然。 这是一座以巨石为主构成的大山,石质坚硬无比,虽历经亿万年的风化,曰蚀,雨淋,却仍然巍然屹立,是典型的“石灰岩喀斯特地质”,此地必有溶洞,果然,在学者王长寿的指导下,在最高峰东面的坡下,有一处溶洞,名为“龙宫洞”,洞口很大,愈往里愈狭小,路也高低不平,最狭处仅容一人侧身而入,里面光线暗谈,温度极低,凄神寒骨,峭怆幽邃,不宜人居,据学者王长寿介绍,这是一处“古人类”祭祀的场所,南向的“仙岩洞”才是古人的居所,由此洞而出,复行数千步,转弯行至山南,在南向的山腰处有一巨型溶洞一一“仙岩洞”。洞高近十米,宽十多米,深度达200米,洞口有一片开阔地,洞口上方的山体凸出,雨水流不进洞,是一处天然的人居场所。据学者王长寿介绍,此洞是部落酋长的居所,部落酋长就是身居此洞,号令他的臣民。进入洞中,但见石笋,石床,石凳,钟乳石,石柱,储水石槽触目皆是,人居的痕迹明显,怪石嶙峋,尉然壮观,沿着新修的棧道往里前行数十米,右转而入,伸手不见五指,要借助手电筒的光才能缓步前进,复行数十步,到达洞的尽头,此处必是部落酋长的居所,面积达十多平方,洞高6至7米,地势平坦,别有洞天,有石凳,石床,储水凹槽,洞壁上有岩画,摩崖石刻,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符号,也许是古人记事的工具,有待专家考证,看得懂的字有“福字”,“龙字”,“佛”,“乐字”等,洞中干燥宜居。 据考古学家王耿教授发现,此洞为“部落领袖洞穴遗址”,年代可追溯到中更新世纪,距今50万年,含动物化石的洞穴上层堆积层有“旧”,“新”石器时代至商周大量陶制品。余希平教授考古还发现旧石器时代的软陶和陶窑,还有火烧土,陶片,陶器。主要实物有:新石器时代的“陶足鼎”,商代“陶罐”,东周的“陶片”,西周的“原始青豆碗”,战国的“铁插”等等。根据以上实物和史实,余希平教授坦言景德镇制陶制瓷历史至少有二万余年,景德镇的制陶制瓷史要重新改写,“千年瓷都”,“千年窑火”,“瓷艺千年”等语已不再适用。虽然现在政府也己提出“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但这一科研成果还不为世人所知,而对乐平涌山鸡公山“旧石器时期部落领袖洞穴遗址”知道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为此,遗址保护员徐裕西总经理及当地文化学者王长寿要求我们回景后大力宣传“鸡公山遗址公园”并嘱予作文以记之,是为记。谢谢阅读,不足处请斧正。 参考文献:王长寿:《涌山村历史文化发展保护》。余希平:《景德镇“千年瓷都"羞答答地退出历史舞台,鼎立“世界瓷都"可激活几十万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