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知论道 - 景德镇陶瓷学院刘丽坤《陶艺教育研究》  
 
景德镇陶瓷学院刘丽坤《陶艺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3/9/10 16:16:53 访问次数:1135  字体大小:[ ]
 
 

试论陶瓷婴戏纹载体的发展演变
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   刘丽坤《陶艺教育研究》1
 
-凡需-期刊论文发表和申报课题和优质课件申报评比等请与景德镇期刊课题采编站何身泉站长13707989927咨询。论文、课件、申报课题等发送到hsq9927@163.com。编审处。有关选用信息可登入陶教网www.jdztjw.com“期刊课题”或“瓷都论道”栏目中国期刊网. 龙源期刊网. 维普资讯网 查找
 
 
摘要:婴戏纹是陶瓷装饰艺术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纹样之一,有着深刻的社会形态和历史文化背景。本文通过对历代婴戏纹的载体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各个时期和朝代的婴戏纹的载体的特点和区别,阐述并分析了其演变的原因。
关键字:陶瓷婴戏纹    载体   演变
电话:15870060730    地址: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07级研究生
引言
     婴戏纹是以孩童嬉戏、玩耍等活动为题材表现古代儿童的生活现象,同时又是以反映民间社会风俗写照为主要内容的装饰纹样。它作为一种装饰纹样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而这里讲的陶瓷婴戏纹载体是指儿童嬉戏玩耍的物品。
      陶瓷婴戏纹图里的载体变化很有朝代特色,但相关陶瓷婴戏纹载体的演变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从前人基础上从陶瓷婴戏纹出现的唐朝结合当时的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开始进行其纵向的演变研究,联系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社会发展,民俗文化、风俗等情况导致载体的变化进行归纳、分析、比较,从而展现一个相对清晰的陶瓷婴戏纹载体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         唐、宋、元时期陶瓷婴戏纹的载体
1.       唐代陶瓷婴戏纹载体分析
据考证,唐代长沙窑出土的彩绘婴儿持莲壶(图1)是最早的婴戏纹样。图中所绘的是历代民间绘画中常见的“莲生贵子”图,儿童肌体丰满,稚气十足,右手持莲花,左手舞飘带,生动活泼,逗人喜爱。另外,唐代黄堡窑出土的素胎黑花瓷盘童子跳绳图(图2)是较早的婴戏纹样,瓷盘内底绘一跳绳儿童,神态自然,十分活泼,人物比例正确,是一幅难得的唐代人物作品。
         
1婴儿持莲壶     2黄堡窑素胎黑花瓷盘
以上两幅早期陶瓷婴戏纹中儿童皆采用了白描手法。儿童手上持有的不管是跳绳还是飘带莲花,其线条都很流畅。唐代出现的陶瓷婴戏纹在一定程度上沿袭并继承了唐代文人画的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整幅画面主体和载体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即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是艺术表达手法的升华。莲花在民间是吉祥的象征,一方面如“莲生贵子图”就是取莲房多子,另一方面则莲与连的谐音,而作为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在中国,莲花同样与佛教密不可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它洁净、清纯、常出现在表示祝福和良好祝愿的话语中,可见一个手持莲花的孩童意为“祝你生活丰裕”。图1儿童手中所拿的莲花和飘带也受当时唐代佛教盛行的影响。
2.宋代陶瓷婴戏纹载体分析
 宋代是中国科技、文学和艺术高度发达的时期,陶瓷业也空前发展,随着陶瓷业的繁荣,陶瓷纹样也有了变化发展,以儿童题材的装饰纹样发展成单独的门类,并开始兴盛。从磁州窑和耀州窑出土的婴戏纹样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童子戏枝”较多,大量图片也证实这个时期植物的枝蔓是陶瓷婴戏纹的主要载体。图(3456)所示,宋代陶瓷婴戏纹样多以童子为主题,用不同的植物枝蔓来缠绕,这表现了其装饰的纯朴、简练,且都带有趣味性和情感性。其中植物枝蔓作为宋代陶瓷婴戏纹的主要载体相对于唐代的飘带和跳绳来说线条更加流畅,表现手法更为细腻而且多元化,题材也在唐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变化,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个性鲜明。
                           
           3 耀州窑    4 磁州窑青瓷盏二婴戏梅    5耀州窑    6耀州窑二婴戏枝
此外,还有以蹴鞠、陀螺、书本等作为载体的陶瓷婴戏纹的出现,这也是民间儿童生活的真实写照(图789),其中蹴鞠图相对来说更为普及,唐宋时期蹴鞠活动已十分盛行,宋代蹴鞠在唐代蹴鞠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由宫廷中高雅活动演变为社会普及的大众活动,宋代的整个社会阶层,上至皇帝、宫廷,下到城市百姓,都乐此不疲。所以,以这种形式反映在陶瓷婴戏纹中也是不足为奇的。
          
7童子蹴鞠      8童子打陀螺    9童子习文
3.元代陶瓷婴戏纹载体分析
元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虽然此时陶瓷婴戏纹相对来说不是很多,但从仅有的几张陶瓷图片可以看出,元代陶瓷婴戏纹相对唐宋而言,其绘画风格更为自由奔放。
元代处在一个民族融合的时期,陶瓷人物绘画风格上也融入了蒙古族的特点,陶瓷婴戏纹的儿童大多着蒙古服装,在户外自由地舞蹈、嬉戏(图10111213),儿童手中大多无物品,以云朵、鸟作为背景,在广阔的天空下漫舞,表现了当时民族融合的和谐生活。正因为元统治者对绘画活动的放松,造成了这种重逸趣的绘画风格的形成。
             
    10 独乐图   11双舞图    12元婴戏纹瓷片 13 元婴戏纹瓷片
综上所述,这三个时期陶瓷婴戏纹比较少见,是萌芽期,但载体的种类已是丰富多样,这充分体现了民间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对生活的热爱。陶瓷婴戏纹的载体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艺术加工,为以后的世人呈现出一个活泼可爱的婴孩形象。
二、明代陶瓷婴戏纹载体分析
    经历了唐宋元,陶瓷婴戏纹发展到明代,相对于前朝来说大大的增加了生产数量且富有特色,不但较全面地反映了明代儿童生活的情景,而且画面普遍生动活泼,充满着童真的情趣和吉祥的意蕴。
    随着元青花的烧制成功,明代以青花为主的陶瓷婴戏纹装饰越发成熟起来。陶瓷婴戏纹作为明代青花瓷器的一种常用装饰纹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不同的艺术风格的转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载体也是一样,各个时期载体都具有自己的特征。这里我根据其不同特征将明代分为四个时期来论述即前期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和天顺;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后期嘉靖、隆庆、万历以及末期天启、崇祯。
1.明代前期陶瓷婴戏纹的载体分析
明初,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比较繁荣,制瓷业也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朱元璋对元代思想束缚松懈的局面实行了严厉的控制。因而,在这个时期绘画风格相对元代自由奔放的绘画风格来说,比较工整、写实,但难免带有不少元代的余习。
      洪武时期,陶瓷婴戏纹稀少,以元代自由风格为主,图14所见,自由、抽象,两个儿童在户外共舞,这是典型受元代余习的影响。没有借助载体,却表现生动。永乐时期陶瓷人物纹饰装饰很少,但在这少数的人物装饰纹样中,婴戏纹却很多。这个时期以多个儿童为主,寓意人丁旺盛、多子多孙,并反映了儿童多彩多姿的生活,其载体发展为木马、纸鸢等。持莲童子所持的莲花不再仅是花ude造型了,而发展为荷叶(图15)。宣德时期陶瓷婴戏纹比永乐时明显增多,,并且在永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了儿童游戏的物品,更多地出现了木马、纸鸢等玩具,这时纸鸢是的造型在鸟类形象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变化(图1617)。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婴戏纹载体最有特色的纸鸢的造型开始演变为几何造型(图1819)。总的来说,这个明代前期的陶瓷婴戏纹主要是庭院婴戏,其载体的使用也是庭院的环境所决定的。
            
   14明洪武双舞图   15明永乐十六子  16明宣德童嬉图
              
          17明宣德童嬉图  18明正统放鸢图  19明正统景泰放鸢图
2.       明代中期陶瓷婴戏纹的载体分析
成化、弘治、正德年间制瓷业生产进一步发展,陶瓷婴戏纹更为流行,与前期相比其载体的种类越来越多。
成化时期,纸鸢成为儿童玩耍的主要玩具出现在许多陶瓷婴戏图里面,其造型仍以几何为主(图2021),此外,踢毽图、持莲图也大量出现,由于踢毽子趣味盎然,观之赏心悦目,故成为民间艺术家的创作题材(图2223)。持莲图中的莲花,作为载体除了以云朵、荷叶的形象出现,莲蓬的形象也开始出现在了持莲图中,,花朵也做了变形(图242526),持莲图之所以增多是因为成化时期佛教的兴起,莲花即佛的象征。另外。以历史人物为背景的砸缸救友图也陆续出现,用以教育世人(图27):大量出现的双舞图,多绘有两个儿童在庭院自由舞蹈,其姿势优美,线条流畅,这沿袭了元的风格特征(图2829)。舞幢和旗图、嬉鱼图也开始少量出现,这都是儿童民间活动的真实写照。
                             
20明成化放鸢图  21明成化放鸢图   22明成化踢毽图   23明成化踢毽图   24明成化持莲图
                             
25明成化持莲图    26明成化持莲图   27明成化砸缸救友   28明成化双舞图 29明成化双舞图
弘治时期,婴戏图仍流行,但庭院婴戏题材逐渐减少,布局走向简单,婴孩绘画趋于写意,逐渐抽象化。放纸鸢作为当时流行的娱乐活动仍是画匠们做画的主要题材,只是婴孩手中的纸鸢的形象逐渐抽象化,大都两.三笔带过(图3031)。其次,双舞图、独乐图也是流行的题材之一,婴孩的形象、动作以简单而又流畅的线条来描述,这也和当时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其乐融融的社会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图3233)。持莲图因为佛教的影响必不可少地成为画匠题材之一,这时的莲花、荷叶也抽象化了(图3435)此外,以砸缸救友、踢毽子题材的陶瓷婴戏图仍少量地存在着。
            
   30 明弘治放鸢图    31明弘治放鸢图    32明弘治双舞图
                
          33明弘治独乐图   34明弘治持莲图   35明弘治持莲图
正德时期陶瓷婴戏纹的绘画风格相对弘治看来,在其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抽象了婴孩的形象及其手中的载体,其载体虽抽象,但在根本上没有抛弃其载体本身的特点,且很生动地表达了儿童民间活动的姿态(图36373839.)。
                
36 明正德放鸢图    37明正德持莲图    38明正德嬉鱼图    39明正德独乐图
3.明代后期陶瓷婴戏纹的载体分析
到了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制瓷业生产也开始走下坡路,大部分产品的工艺较为粗糙,质量明显下降,但陶瓷婴戏纹样风行。
嘉靖时期,婴孩手中的载体也越来越多样化和特色化,从众多嘉靖时期出土的陶瓷婴戏纹可以看出,画匠的绘画风格也转向了写实。(图40)中,婴孩手中所持或玩耍物品都描绘的相当仔细,很真实的表现了当时儿童嬉戏玩耍的场面。木马、荷叶、小车都描绘的很精细,小车的结构也很准确(图41),荷叶的叶脉清晰可见(图42)。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时期人们也开始重视智力的开发。对弈对人脑的智力开发很有帮助,对弈也会对小孩子起到积极作用,使他们能更好的分析事物,对弈图的出现正是当时社会发展的表现(43)。斗蟋蟀,也是昔日男孩喜爱的活动之一,宣德时期曾一度风靡。嘉靖时期出现斗蟋蟀图是宣德影响所致(图44
40 嘉靖童嬉展开图
                               
41 嘉靖拉小车图     42 嘉靖青花婴戏图罐   43 嘉靖对弈图    44嘉靖青花婴戏图
隆庆仅六年,时间短暂,陶瓷婴戏纹样基本上继承了嘉靖风格,与嘉靖难以区分。攀枝娃娃图是隆庆时出现的创新图案(图45)。
45 隆庆攀莲童子图
万历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其瓷器无论在制作技巧还是在陶瓷装饰等方面都比前朝有较大的提高。隆庆出现的攀枝娃娃图更为流行(图4647)。这个时期的对弈图较嘉靖时期更为仔细,棋盘、棋子都有清楚地表现出来(图4849.此外,陶瓷婴戏纹里的载体又在前朝的基础上增加了几种,如习武、斗草等。这些载体的绘画风格与前朝想、大相径庭,都以写意为主。这时持莲除了美好寓意之外,荷叶造型相比之下大了很多,也多出了一些装饰物,撑在婴孩的头顶上,多了遮阳挡雨的功能,而莲花的形象也更加的明确了(图5051)。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万历末年曾有过一次实行改革的   议论,有朝臣主张设“将材武科”,故出现了少量习武图(图5253)。陶瓷婴戏纹中最生动有趣的便是斗草图了。斗草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戏。相关文字记载最早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唐朝时斗草为之盛行,宋代斗草沿袭唐朝,仍盛行。元盛行春游之风,斗草常与春游等活动相伴,但都没出现在陶瓷婴戏纹里面,斗草到了明清开始有了进一步发展,从万历时期出现的斗草图可体现(图54)。总的看来,万历时期绘画笔法简练流畅,人物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46 明万历莲生贵子       47 明万历莲生贵子        48明万历对弈图     49明万历对弈图
                     
      50明万历持莲图    51明万历持莲图        52明万历习武图
        
53明万历习武图           54明万历折花斗草图  
4.明代末期陶瓷婴戏纹的载体分析
天启、崇祯,宫廷绘画衰落,民间绘画兴盛,画风突破成规,大胆创新,笔墨更加纵横奔放,挥洒淋漓。陶瓷婴戏纹仍大量使用,表现手法多呈现“极写意式”或“大写意”,衣物草草几笔而就,但表现力强,富有动感。此时的陶瓷婴戏纹,既沿袭万历中期的风格,又开启了明末清初的新面貌。
天启出现的陶瓷婴戏纹主要为蹴鞠图。童子脸部五官,身体细节和球画的都还比较清楚,但场景已被删去,线条如行云流水富有节奏(图5556)。除了蹴鞠图、武旗图、习武图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存在着,其绘画手法和蹴鞠图一样,抽象,少数还留有场景(图5758)。
                       
55明天启蹴鞠图   56明天启蹴鞠图     57明天启习武图     58 明天启武旗图
崇祯时期的陶瓷婴戏纹样较天启更为抽象。经过不断的简化、抽象形成了明末期独有的特色。图5960中童子画面儿童的脸部五官和身体细节及场景已被省略,球只用一点来代替,突出的是儿童嬉戏的动姿和神韵。随之载体作为婴孩的辅助玩具也是一样。
     
59明崇祯蹴鞠图     60明崇祯蹴鞠图
从以上可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产量的增加,成本则需降低,这就直接导致明朝陶瓷婴戏纹较唐宋元时期简化、写意,从而走向抽象。
三、清代陶瓷婴戏纹的载体
陶瓷婴戏纹发展到清代已逐渐成熟起来,在明代陶瓷婴戏纹的基础上,清代的陶瓷婴戏纹种类有所突破和发展,出现了除青花外的装饰手法,如:五彩、粉彩、斗彩等。根据这些特点可把清代分为三个阶段来说,即前期顺治、中期康熙、雍正、乾隆,后期嘉庆及以后。
1.清朝前期陶瓷婴戏纹载体分析
顺治时期的陶瓷婴戏纹沿袭了明末的风格,相比之下略微收敛,其线条仍然流畅、简练,人物生动活泼,持莲因为佛教的再兴仍是主要题材(图61
61清顺治持莲图
2.清朝中期陶瓷婴戏纹载体分析
康熙时期,陶瓷婴戏纹风格依然是延续明末抽象画法,背景有所增加。莲生贵子图颇多,构图多以童子为中心,莲花绕其周围,作为主要载体,造型依然抽象,但又不失真实含义(图62),除了莲花,载体还有纸鸢,其形象仍是抽象的几何形,线条流畅(图63)。
     
62 清康熙莲生贵子图     63 清康熙放鸢图
雍正朝,陶瓷婴戏纹画面趋于写真务实,载体的描绘也趋向写实复杂。图64中婴孩有的手中扛旗,有的扛灯,有的捕蝴蝶,情趣盎然,活泼随意。较清前期刻画更为仔细,图65中的蝴蝶已是栩栩如生。
  
64 清雍正婴戏纹罐   65 清雍正婴戏纹罐 
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陶瓷婴戏纹的载体较多地继承了清前期的陶瓷婴戏纹载体的特点,在还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乾隆时期里莲生贵子图仍然风行,莲花造型依然抽象(图6667)。嘉靖开始的百子图得到传袭,乾隆出现了粉彩婴戏百子图,其中载体得到了细致刻画,莲花一朵朵活色生香(图6869)。
                          
66清乾隆莲生贵子图    67清乾隆莲生贵子图    68清乾隆粉彩婴戏百子图   69清乾隆粉彩婴戏百子图
3.清朝后期陶瓷婴戏纹载体分析
嘉庆时承袭了乾隆时期的制瓷工艺,婴戏纹相对前朝而言正逐步减少,陶瓷绘画技巧上,笔法纤细、流畅,工笔多于写意。陶瓷婴戏纹载体也逐渐清晰化,婴孩或持花,,或持如意,画匠运用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儿童的生活描绘的生动有趣。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故孩童手里出现了如意(图70)。
70清嘉庆粉彩婴戏图
同治、光绪时期,陶瓷婴戏纹载体发展更多元化,描绘更加仔细,更加写实。图71中,婴孩手中的载体除了花,还有中国结等。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儿童的日常生活状态。另外,图72粉彩婴戏百子大盘中,生动的表现了节日的喜庆,其婴孩手中所持的龙更是刻画的栩栩如生。
         
71同治粉彩婴戏图  72清同治粉彩婴戏百子大盘
总的来讲,清代瓷器的婴戏纹较之前几个朝代有很大的变化,既继承了明末的抽象写实风格,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这种风格,且逐渐向具象演变,整体上带有强烈的民间吉祥寓意。
四、结语
     陶瓷婴戏纹是我国最具民间特色的陶瓷装饰纹样。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演变后,陶瓷婴戏纹发展越来越成熟,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而各个朝代的婴戏纹载体的特点是由于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人文因素的差异而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它生动地表现了各个时期民间儿童的日常生活,也是古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而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理性地认识传统理念中的精髓,去除糟粕,好好利用传统陶瓷婴戏纹给我们留下的资料来进行现代创作。
参考文献
1曹建文《从具象到抽象演变的一个民间艺术范例——景德镇明代民间青花婴戏纹演变过程的考察》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4.04
2.薛永年、罗世平编《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年版
3.            邓建民《(婴戏图)的艺术特色》载《景德镇陶瓷》2005年第16卷第四期
4.           陈杰《从磁州窑彩绘婴戏纹看宋金时期的儿童活动——兼谈磁州窑彩绘婴戏纹的风     格特点》载《四川文物》2005年第五期
5.           郭爱红《陶瓷绘画装饰艺术中的婴戏图》载2006年第16卷第4
6.           毛颖《唐鎏金婴戏图小银瓶图像探析》载《南方文物》1995年第4
7.           安毅《美是生活——宋代婴戏装饰图案的启迪》载《美与时代》2004
 
     
 
分享到:
 
     
  上一篇:教材编辑组吴宪章、何菁《陶艺教育研究》
下一篇:景德镇陶瓷学院胡霓的学术论文<瓷上童子>
 
     
    版权所有:景德镇市钟声教育中心(市钟声画院)
网站办公:景德镇市瓷都大道1369号 邮 编:333000
站长邮箱:hsq9927@163.com 电 话:0798-8381212 13707989927 QQ:836938379